臨近開學,問這個問題的人越來越多,甚至出現一些不好的現象。
今天來說清楚。
1. 入園入學前,孩子要不要查乙肝抗體?
明確地說,不要。
國家和各個省,都沒有“入園入學前要查乙肝抗體”的規定(家長自願帶去查的除外)。
甚至早在2010年,教育部就取消了入學和就業體檢中的乙肝檢測項目。同時要求“各級醫療衛生機構不得在入學、就業體檢中提供乙肝項目檢測服務”。
(圖源:教育部官網.http://u5a.cn/DEkgl)
我在上海快20年了,從未聽說過這種要求,也沒帶娃去查過。
奇怪的是,每年來問我乙肝檢測相關問題的家長,總是來自某幾個地方。我不清楚當地相關機構或單位有什麽利益關系,敢違背國家明文規定。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被要求“抽血查乙肝抗體”,你要看看清楚,到底是誰要求的。
2.為什麽不要查?
因為對健康人來說,沒什麽用:
“有抗體”(乙肝表面抗體陽性或≥10mIU/ml,註意不是100):我恭喜你。
“沒抗體”(乙肝表面抗體陰性或<10mIU/ml):不代表“沒有保護”,不代表“孩子容易感染乙肝”,不作為“加強接種乙肝疫苗”的依據。
國內外的乙肝防治權威指南裏,都沒有推薦健康人群(包括兒童)查乙肝抗體。
3. 到底什麽叫“沒有抗體”?
通常是指:
定性檢測:“乙肝兩對半”的五個指標全是“陰性”;或
定量檢測:“乙肝表面抗體水平”<10mIU/ml(再說一遍,是10,不是100)
友情提醒:不同醫院的檢測方法/試劑/參考值範圍可能不同。僅一次檢查不能判定“沒有抗體”。
4. 那……孩子容易得乙肝嗎?
放心,不容易。
眾所周知,乙肝通過血液、母嬰和性接觸三種途徑傳播。
對於孩子來說,生活中的正常行為,比如肢體接觸(如握手、擁抱)、共用生活用品、一起吃飯、共用廁所等無血液暴露的接觸,不會傳播乙肝病毒。
而乙肝病毒攜帶者在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學習中,也不會對他人和環境構成威脅。
5. “沒有抗體”,是不是因為疫苗質量差?
不是!
新生兒普種乙肝疫苗後,我國0-5歲兒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攜帶率”從1992年的9.67%降至2014年的0.32%,下降了97%。
我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中認為,接種乙肝疫苗後,有抗體應答者的保護效果一般至少可持續30年。
如果這都不能說明免費的乙肝疫苗“有效”,我不知道還有什麽能夠說明。
6. 那為什麽會“沒有抗體”?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接種3針乙肝疫苗後,95%的嬰兒、兒童和年輕成人可產生足夠抗體,除了極少數人。
這與疫苗劑量、自身疾病(如免疫缺陷)、遺傳基因、對某種工藝(比如酵母或CHO)的乙肝疫苗不敏感等諸多因素有關。
某些人就是對某種乙肝疫苗不容易產生抗體(不論再打多少針),或產生後很快消退。這無法提前知曉,也無法改變。
7. “沒有抗體”就是“沒有保護”嗎?
不是。
人體對乙肝病毒的免疫力分為兩部分——細胞免疫(A)和體液免疫(B)。
打乙肝疫苗能同時產生A和B。但目前的“乙肝抗體檢測”僅能反映B,不能反映A。
就算“沒有抗體”或“抗體水平低”,身體依然有免疫記憶。一旦真的感染乙肝病毒,會迅速激活A和B,消滅病毒。
再說一遍,“沒有抗體”不等於“沒有保護”!
8. 孩子“沒有抗體”,要不要去加強接種乙肝疫苗?
可以,但不是必須。
如果媽媽是乙肝病毒攜帶者,那麽孩子可以考慮換一個生產工藝的乙肝疫苗(註意不是單單換品牌)加強接種3針(按“0-1-6月”程序)。
如果並非如此,孩子也不容易接觸到乙肝病毒,不用打(堅決要打也沒人攔得住)。
打完3針後的1-2個月後,如果復查還是沒有抗體,不要/不能再打了。
9. 那什麽時候才要去查乙肝抗體?
成年後。
我國《加速消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擴大預防和治療專家建議》(2024年版)建議:超過18歲的人,一生中至少檢測1次。
也就是說,孩子成年後,比如要讀大學了,或再大一點,準備結婚生娃了,或要從事高風險職業(比如醫生)前,建議去檢測乙肝抗體。
然後根據檢測結果,決定是否加強、如何加強接種乙肝疫苗。
在兒童和青少年時代,不用去擔心乙肝的問題。
10. 最後一個問題:成年人“沒有抗體”,怎麽加強乙肝疫苗?
還是按指南來:
先打3針(20ug,按“0-1-6月”程序),間隔1-2個月後檢測;
如“沒有抗體”,可以再打3針(20ug,按“0-1-6月”程序)或1針(60ug),間隔1-2個月後檢測;
如還是“沒有抗體”,可以再打1針(60ug)。
能說的都說了。還有問題,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