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越瘋狂,救生衣越重要。
今天我們就用三組數據、兩個真實案例,聊聊為什麽牛市恰恰是配置港險的黃金時點。
股市越狂歡,越要警惕風險積累 —— 歷史早就給出過答案:
而香港保監局的一組數據更耐人尋味:2007 年、2015 年、2021 年這三個 A 股牛市頂峰年份,內地客戶買香港保險的新單保費,分別同比暴漲 45%、62%、58% 。這些數字背後,是少數清醒的投資者在做一件事:用港險這個 “跨周期工具”,對沖股市的潛在風險。
二、港險的“反脆弱性”:在波動中守護財富
上海外企高管張女士的故事很有代表性。2021年她將年終獎的30%購買了香港分紅險,當時同事都笑她“保守”。2022年A股大跌25%,她的保單現金價值卻穩健增長4.2%。更關鍵的是,這份保單以美元計價,在人民幣匯率波動期間,為家庭資產築起了一道“防火墻”。
香港保險的獨特優勢在於:用平滑機制來跨越周期,給你穩穩的收益
1. 收益穩定性:主流分紅險過去20年實現年化復利6-7%,遠高於內地儲蓄險3.5%的預定利率上限
2. 幣種多元化:支持美元、歐元等多幣種配置,對沖單一貨幣風險
3. 法律保障性:受香港《保險公司條例》保護,資金安全性與瑞士銀行同級
三、配置邏輯:不是看空市場,而是構建“反脆弱”組合
股神巴菲特的投資組合中,始終保持20%左右的現金及等價物。牛市配置港險,本質上是用“小部分確定的收益”,對沖“大部分不確定的風險”。就像航海者不會等到風暴來臨才修補船帆,聰明的投資者懂得在陽光燦爛時準備好救生筏。
穩增值的香港保險是真愛?
1、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裏
股票屬於生錢的錢,是一種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香港保險保險屬於穩健資產,俗稱“保錢”的錢。
“股票”和“保險”是不同籃子裏的雞蛋。為了利益和風險平衡,雞蛋需要會放在不同的籃子裏,而香港保險作為兼顧收益和穩健性的自然成為首選。
2、中途無需打理,省時省力
香港保險只需短期繳費或者一次繳費,終身無需打理,需要用到的時候提取,用不到的時候就放在裏面生息,不用擔心風險、調倉、挑選、賣出買進等等。
3、兼顧收益和安全性
投資理財中有不可能三角,安全性、收益性、流動性,三者不能同時滿足。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而股市向來有7虧2平1賺之說。而香港保險能同時兼顧安全性與收益性。
如果說股市是戰場,征戰殺伐,可能大勝而歸,也可能損兵折將。那香港保險就是軍中糧草,提供源源不斷的戰鬥力,讓你在戰場上快意恩仇而無後顧之憂。
實戰配置策略:三步攻守兼備
很多人覺得 “買港險就是看空市場”,其實錯了 —— 牛市配置港險,本質是學股神巴菲特的思路:他的投資組合裏,永遠保留 20% 左右的現金及等價物,用來應對突發風險。
配置港險,就像航海者在晴天修補船帆:不是等風暴來了才著急,而是在陽光燦爛時備好 “救生筏”。分享一個實戰策略,三步就能做到 “攻守兼備”:
家庭核心資產的 30%-50%,要用來搭建 “保險防守線”:
趁股市賺錢的時候,用 “3-5 年分期繳費” 的方式買港險,相當於 “用股市的收益,攤薄港險的成本”:
不是所有港險都值得買,重點選過往分紅實現率穩健的頭部保司產品(比如友邦、保誠、宏利等,近 5 年分紅實現率多在 95%-105%),減少踩坑風險;
寫在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