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癥是無情的,它讓無數鮮活的生命沈寂下來,讓無數絢爛多彩的人生變得黯淡無光,讓無數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遺憾的是,對於大部分的晚期癌癥,目前仍然缺少有效的治愈手段。
但幸運的是,有辦法可以阻止某些疾病發展為癌癥。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什麼樣的疾病
可能會發展為癌癥?
這裏給大家介紹一個癌癥的“近親”,叫做“癌前病變”。
顧名思義,癌前病變指的是某些疾病發展為癌癥之前的狀態。準確地說,它本身並不是癌癥,但是在致癌因素的長期作用下,其中一小部分可能會發展為癌癥。
再打個比方,如果把我們的身體比作一輛高速行駛的汽車,癌前病變就好比突然出現的小故障,如果不及時發現和處理,它就會變成一個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爆汽車,後患無窮。
但是,如果發現汽車的故障之後能夠及時“剎車”,也就是在癌前病變階段予以重視並加以治療,就有機會“躲過一劫”,避免癌癥的發生。
正常的機體為什麼會
出現癌前病變?
事實上,癌前病變的發生可能存在先天遺傳背景,但更多是後天因素(如環境暴露、慢性刺激、感染等)長期作用導致的後天獲得性病變。
遺傳性癌前病變的發生與特定基因突變密切相關,常見的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神經纖維瘤病等,這類病變因遺傳缺陷具有家族聚集性。若直系親屬確診此類遺傳性癌前病變,建議及時咨詢專科醫生,結合家族史進行相關檢測及針對性篩查,從而制定個體化預防策略。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常見的獲得性癌前病變有哪些?
分別有什麼癥狀?
根據病變的部位,可以將獲得性癌前病變大致分為消化系統癌前病變、生殖系統和乳腺癌前病變、皮膚和黏膜癌前病變。
1.消化系統癌前病變
⭐大腸腺瘤
也稱“腺瘤性息肉”。腺瘤組織血管豐富,表面發生糜爛或潰瘍時可引發出血。因此,若出現便血(鮮血便或黑便)或腹痛等癥狀應引起重視,建議及時就醫進一步檢查。
大腸腺瘤可以通過結腸鏡檢查並結合病理活組織檢查明確診斷。確診後,通常建議及時進行內鏡下或手術切除治療,以降低其進展為大腸癌的風險。研究表明,直徑 ≥2 厘米的大腸腺瘤具有較高的癌變風險(研究顯示可達約 50%),且在一定範圍內,腺瘤體積越大,其癌變風險往往也越高。
⭐慢性萎縮性胃炎伴腸上皮化生
容易導致胃黏膜病變持續存在或進展,屬於胃癌的癌前病變。如果經常胃疼,建議進行胃鏡檢查,必要時可進行活組織病理檢查以明確診斷。
⭐潰瘍性結腸炎
一種炎癥性腸病,在反複潰瘍和黏膜增生的基礎上可能會發生結腸癌。結腸鏡檢查結合組織活檢是明確診斷的主要方法。
⭐肝硬化
肝硬化是多種慢性肝病進展到一定階段的表現,可增加肝癌發生風險。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如未規範治療,可能發展為肝硬化,因此建議慢性肝病患者定期隨訪監測。
2.生殖系統和乳腺癌前病變
⭐宮頸上皮內瘤變(CIN)
宮頸上皮細胞異常增生的病變,與高危型HPV持續感染密切相關,是宮頸癌前病變。根據細胞異型程度,CIN分為三級:CINⅠ(輕度不典型增生)、CINⅡ(中度)、CINⅢ(重度,含原位癌),其中CINⅡ、Ⅲ 進展為宮頸癌風險較高。常見篩查方法為宮頸細胞學檢查(如 TCT)和HPV檢測,確診需宮頸活檢。治療依級別而定,及時幹預可有效預防宮頸癌。
⭐乳腺導管上皮非典型增生
是一種乳腺組織的病理學改變,多見於 40 歲左右的女性。常見癥狀包括乳腺腫塊、乳腺疼痛或脹痛等,該病變具有發展為乳腺癌的風險,需密切監測隨訪。
3.皮膚和黏膜癌前病變
⭐黏膜白斑
常見於口腔、生殖器等粘膜部位,臨牀表現為白色斑塊或斑片,具有惡變潛能,可能發展為鱗狀細胞癌。例如,喉白斑可能發展為喉鱗狀細胞癌。
關於“癌前病變”的誤區
其次,不必將癌前病變的範疇擴大化,也不應將不屬於癌前病變的表現或疾病誤判為癌前病變而過度焦慮,比如普通皮膚痣(非交界痣或發育異常痣)、單純性消化性潰瘍等均不屬於癌前病變。
事實上,多數癌前病變進展緩慢,僅有部分在長期未受幹預的情況下可能逐步發展為癌癥,因此在保持必要警惕(如定期監測、及時幹預)的同時,無需過度恐慌。
總結
1、癌前病變是一類因細胞出現異常增生或形態改變,具有潛在癌變風險,若長期未得到有效幹預可能發展為癌癥的病變。
2、癌前病變的發生與遺傳易感性相關,也常與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酗酒、不健康飲食)、慢性感染(如人乳頭瘤病毒感染、幽門螺桿菌感染)或慢性炎癥性疾病(如慢性萎縮性胃炎、潰瘍性結腸炎)的長期刺激有關。
3、作為癌的“近親”,一旦明確診斷後,須引起重視,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檢查和治療,防患於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