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發現了沒,最近當事人要求律師退費的情況特別多。很多同行們都在群裏訴苦,律師博主也頻頻發文抱怨。
一方面律師行業監管確實更嚴,另一方面經濟下行的壓力擺在那兒,有些人就開始“另辟蹊徑”了。
去各類網絡平臺搜索“退律師費”就能發現,好家夥,一堆廣告宣傳“教你如何追回律師費”。
律師們辛苦代理案件的同時,還得提防著當事人背刺。
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呀,這行真是越來越難做了。
▶微信公號“破產法律實務”發文揭開了退費黑產的內幕,比低價競爭更兇險的風暴已至——教人"退律師費"的黑色產業鏈,正在吞噬中國法律從業者最後的尊嚴。
“退律師費”已升級為標準化服務產品:某些法務公司甚至律師自己開辟這條"創收新賽道",打著"維權"旗號傳授"五步退費法",輕松月入十幾萬。
解剖黑產:惡意投訴的標準化操作流程
這條產業鏈的運作模式已形成精密流水線,"退費五步曲"成為標準教程,每一步都精準踩在法律人的痛點上:
第一步施壓談判:以"向律協舉報"為要挾要求退費,80%新手律師在此妥協。剛執業的年輕人最怕投訴記錄留下汙點,往往未戰先降。
第二步律所鬧事:組織人員舉牌喊話,拍攝視頻作為後續網暴素材。某家事律所曾被當事人帶著七八個壯漢圍堵三天,辦公設備被砸,最終被迫退還全部費用。
第三步惡意投訴:同時向司法局、律協、12345熱線發起多維度投訴。投訴內容從"服務態度差"到"專業能力不足"無所不包,形成"投訴矩陣"施壓。
第四步網絡審判:在社交平臺發布小作文,標簽化攻擊律師"黑心""無能"。某知識產權律師勝訴後被當事人網暴"收了對方好處",個人信息被扒導致生活受擾。
第五步司法勒索:起訴索要數倍律師費賠償,逼迫"花錢消災"。上海某律所被起訴要求退還10萬元律師費並賠償50萬精神損失,明知無理仍被迫調解。
更可怕的是制度漏洞被精準利用。某縣司法局官微曾炫耀戰績:律師代理勝訴案件收費2800元,因當事人投訴“效率不高”,“依法從快處理”使律師“自願退費”,宣稱這是“整治群眾身邊不正之風的縮影”。當監管異化為施害工具,法律人的專業尊嚴碎了一地。
1、消除“退費”業務土壤:如上所說,借力打力、惡意投訴是當事人“退費”的核心動作,律協和司法局當踐行《律師法》規定的維護律師合法權益法定職責,真正做到“厚愛”與“嚴管”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糾正“有投必立”、“有罪推定”的錯誤做法,區別惡意與非惡意投訴,對明顯不構成違規的律師,及時作出投訴不成立認定,避免被利用,淪為惡意投訴人的幫兇;
2、被投訴律師集體抵制:只要自身沒有違規,堅決不退費,並在當事人網爆時及時提起網絡侵權訴訟,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在惡意投訴不成立後,另案提起濫用民事權利之訴(筆者2023年被三個對方當事人惡意投訴,被調查確認投訴不成立後,均提起了民事侵權訴訟,依法“反折騰”惡意投訴人,迫使其委托律師應訴答辯,讓其他同行創收);
3、源頭預防:“投訴一張嘴,律師跑斷腿”,為避免被惡意投訴,建議律師同行通過收費咨詢過濾“風險群體",增強防範意識,代理過程留痕,與委托人保持必要的關系邊界,以“每一位客戶都可能隨時翻臉”的心理準備投入工作,牢記行業內的那句至理名言......
▶微信公號“破產法律實務”稱法律人正在用自己的方式捍衛職業尊嚴:
四川省律協出臺《惡意投訴行為處理規則》,明確定義"一年內三次查無實據的投訴"即屬惡意,建立惡意投訴人黑名單制度並向全省律所預警。這意味著"職業投訴人"將失去生存土壤,目前已有127人被列入黑名單。
徐州司法局則劍指行業內鬼,嚴令禁止律師教唆當事人投訴同行,違者列為重點監管對象。這種"清理門戶"的舉措,切斷了黑產的專業支持鏈條。
律師個人的防護策略也日趨成熟:建立服務全流程留痕體系,從接案筆錄到微信溝通皆可追溯;簽訂重大風險告知清單,詳細列明32項可能敗訴情形;采用分段收費模式,關鍵程序節點設置付費閥門;對疑似"風險客戶"啟動收費咨詢過濾機制。這些措施雖增加了工作量,卻能有效規避風險。
技術賦能也在破局。某跨境律所引進AI系統自動歸檔服務記錄,遭遇投訴時一鍵生成履職證據包。當主任說出"用科技賦能法律服務"時,年輕律師們心裏默念的是——用機器守護法律人尊嚴。
法治社會的建成,從來不是靠一群精於算計的"退費教練",而是靠那些即使月薪1500仍堅守崗位的法律人。當他們的尊嚴被踐踏,最終受損的,將是每個普通人獲得公平正義的機會。
此刻,或許我們都該思考:當守護正義的人需要維權時,誰來為他們舉起盾牌?這個問題的答案,將決定我們社會的法治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