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有兩個最會管錢的地方:一個是瑞士,一個是香港

 

1

 

進入2025年,香港經濟結束了持續數年的低迷態勢,國際競爭力顯著反彈。

 

今年一季度,香港GDP實現3.1%的正增長,比去年四季度的2.5%明顯提升,連續九季度實現正增長。

 

香港金融市場同步複蘇,上半年登陸港交所的企業42家,總集資1055億港元,同比激增675%。

 

外貿表現穩健,進出口總值同比去年增長11%。

 

經濟的增長,歸根到底離不開人和錢的流入。

 

人才方面,從去年6月到今年7月,香港的各項人才計劃,包括高才、優才、專才、投資入境等共收到超19萬宗申請,近14萬人拿到了香港身份。

 

這些獲得身份的人才,相當一部分帶著技術和資金來到香港定居,近兩年香港租金堅挺,租售比達到4個點,和大批拿到身份的內地人到香港定居有直接關聯。

 

資金方面,2025年7月,香港證監會發布了《2024年資產及財富管理活動調查》報告:截至2024年底,香港管理的資產規糢突破35萬億港元,增長13%,相當於廣東省全年GDP的兩倍。


 

35萬億港元中:

 

資產管理及基金顧問總計25.96萬億港元,同比增13%;

 

私人銀行及私人財富管理10.4萬億港元,同比增15%;

 

信托持有資產5.74萬億港元,同比增11%。

 

錢從哪里來?

 

35萬億的資管財富,37%來自香港、23%來自北美、14%來自亞太和澳洲新西蘭、11%來自歐洲、9%來自中國內地、6%來自其它地區。

 

圖片

 

香港做為全世界的金融之都,來自中國大陸的錢,並不像想象中占比那麼高。

 

2

 

 

35萬億的資金,都投向了哪里?

 

占比最高的資管業務,26萬億港元中的58%投向了亞太地區,42%投向了亞太以外地區,北美占比19%、歐洲占比17%,同比去年增長了22%和27%。

 

顯然,2024年香港資管業務加強了對香港本土、北美、歐洲和日本的配置,降低了對中國內地的配置。

 

從資產類別來看,降低了對股票的配置,加大了對債券、現金及貨幣市場等資產類別的配置。

 

資管業務的資產配置策略,傾向於投資北美等增長穩定的區域,減少股票類高風險投資,用來應對急劇變化的全球環境。

 

占比第二的私行業務配置風格就相對外向,偏重股票、基金和中國內地以外的地區。

 

去年香港私行業務資金的39%投向了上市股票、19%投向現金存款、15%投向私募基金、8%投向公募基金、7%投向債券。

 

從配置區域來看,私行資金的30%投向香港、29%投向北美、16%投向歐洲、10%投向了亞太其它地區、6%投向中國內地。

 

3

 

當今全球有兩個最會管錢的地方:一個是瑞士,一個是香港。

 

2024年底,香港跨境資產總規糢2.7萬億美元,與瑞士的2.8萬億美元規糢基本相當。

 

按照香港7.6%的資管增長速度,到2029年,香港跨境財富的管理規糢達到3.8萬億美元,會超越瑞士,成為全球最大的跨境財富管理中心。

 

香港為什麼能成為全球財富管家?

 

首先,香港手握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錢袋子"——處理全球80%的人民幣支付。

 

香港擁有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存款資金池,在所有離岸人民幣存款中占逾半數,而有關部分截至 2025年4月的總數為人民幣10,309億元。


香港亦一直是首要的離岸人民幣結算樞紐,處理全球約80%的人民幣支付。充足的流動性為香港離岸人民幣債券(亦稱點心債券)的發展提供所需支持。2024年,在香港發行的離岸人民幣債務證券按年增加36.7%至人民幣10,716億元。

 

內地企業想出海融資,國際資本想投資中國,都要經過香港這個"超級中轉站"。

 

其次,在IPO方面,2025年上半年,港股主板完成42宗IPO,募資額高達1055億港元,包括寧德時代、恆瑞醫藥、海天味業、三花智控等。

 

再有,香港與內地聯合推出了多項市場互聯互通機制,包括滬深港通、基金互認安排、跨境理財通等,內地與香港的資金往來越來越便捷。

 

香港之所以成為全球金融中心,是在健全法治和嚴格監管的基礎上,保障托管資金的安全,並實現穩定長期的高增值,最終獲得了全球資金的認可與流入。

 

有沒有一種方式,讓大陸人也能參與到香港的財富管理,分享其紅利呢?目前最便捷的方式,就是購買香港保險,通過購買港險,間接參與投資全球優質資產,獲得更高收益回報。

 

香港的分紅型保單和內地的分紅型保單,從保單收益來比較。內地分紅型保單收益普遍在2-3%,而香港的分紅型保單收益普遍在5-7%。

 

最根本的差異,不是資管經理的水平差異,而是資金投向的差異,底層資金配置的方向和自由度不同,增長預期自然也不同。

 

對普通人來說,缺的從來不是投資想法,而是參與投資的機會。香港保險,剛好給了普通人投資全球優質資產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