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香港保險7%分紅演示時代結束,還剩X天”“預期收益即將下調,搶占機會就是現在”,這些海報上的宣傳語是否已引起你的註意?隨著港險“限高”倒計時,市場熱度快速升溫,內地客赴港投保再掀小高潮。近日,一位香港保險代理人表示,團隊6月全月安排接待客戶,迎接投保高峰的到來。其中,大部分客戶來自內地,甚至有不少人是乘飛機或高鐵專程赴港投保的,希望趕上最後一班車。今年2月底,香港保監局發布指引稱,在分紅保險產品的利益演示中,將演示利率上限設定為6.0%(適用於港元計價產品)及6.5%(適用於非港元計價產品)是合理的參考水平。該指引將於今年7月1日起生效。本來6月要從北京飛往歐洲旅行的趙女士臨時改了主意,放棄直達航班選擇了一班在香港中轉3小時、航程多了7小時的飛機。趙女士之所以這麽舍近求遠,為的是趕赴香港簽下一張即將在6月底下架的7%收益分紅儲蓄險。在抵達那日,趙女士的港險代理人陳慧早早在香港機場接機大堂抱著填好資料的IPAD等候,趙女士按時抵達香港,在接機大堂的咖啡館裏完成了保單簽署和銀行線上開戶流程,又匆匆忙忙地趕下一班機飛往歐洲。自從進入6月,不管是保險公司的簽單室、銀行的大廳還是尖沙咀酒店的大堂,都被趕來投保的客戶擠滿,他們從內地各個城市飛向香港,只為了趕在6月底前鎖定一張演示收益率在7%以上的保單。保險公司方面亦相當配合客戶的投保需求,部分公司宣布6月客戶服務中心“無休”,以接待客戶。據了解,香港保險產品體系大致可劃分為兩大類別:一類是重疾險,在當地通常被稱作“危疾”保險;另一類則是理財型產品,以分紅型終身壽險為主要代表。約10年前,重疾險在港險市場中占據重要地位,保單數量一度達到港險總保單數的2/3,保費占比也達到十幾個百分點。而最新數據顯示,重疾險的保單數量占比不足30%,保費占比更是下滑至不到3%的水平。從香港保監局披露的2024年統計數據看,內地訪客購買個人人壽產品的新增保單數據顯示,終身壽險、危疾、醫療保險占比分別為59%、28%、5%;新增保單保費顯示,終身壽險、儲蓄壽險、危疾占比分別為80.5%、10.6%、2.5%;其中,終身壽險、儲蓄壽險等具有儲蓄屬性的險種保費占比超過九成,顯示出內地居民龐大的儲蓄需求。北京聯合大學商務學院金融系教師楊澤雲表示,在重疾險流行時期,內地居民買港險的主要動機是價格較低以及保障較廣。不過,近年來,內地居民赴港買保險的動機由此前的保險保障轉向了投資,既有家庭資產多幣種配置的原因,也有內地利率持續下降以及股票、基金等投資收益不佳而轉向高收益的香港保險的因素。接近港險的市場分析人士也表示,如今內地人赴港買保險的核心訴求集中在理財功能上。2024年,香港保險市場迎來爆發式增長。全年新造保單保費總額達2198億港元,同比激增22%,創10年新高。其中,內地訪客貢獻保費628億港元,同比增長6.5%,占全港新單保費的29%,相當於每3份新單中即有1份來自內地訪客。這一規模僅次於2016年的727億港元峰值,居歷史第2高位,且較2023年的590億港元持續回升。2024年的香港市場,儲蓄型保險依然是最受歡迎的險種。從新單保單數看,儲蓄型保險以62.1%的占比主導市場,其中終身壽險獨占58.5%,儲蓄壽險占3.6%;從保費貢獻看,約91%的新造保單保費源自儲蓄型產品,平均每張保單年繳保費高達40.9萬港元。瑞銀大中華保險行業分析師朱曉偉表示,香港保險產品對內地消費者依舊具有吸引力,“首先這是境內消費者獲取境外資產的重要一環。從保單回報來看,香港保險產品的回報率和內地相比具有一定優勢,雖然固定利率比較低,但是如果把分紅算進去,可以超過內地保險公司同類型保險產品。”為了增加對消費者的吸引力,香港保險近年來升級不斷。目前占據香港市場主流的是多元貨幣儲蓄保險,可選擇貨幣高達七到九種,覆蓋了英鎊、美元、人民幣、加元、澳元等幣種,每三年可以選擇轉換一次保險貨幣。香港還設置保單分拆功能,保單可以一拆多,也可以結合更改受保人功能,把保單利益分配給多位家人,使得保單無限延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