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持房產,增配香港保險,這才是最穩的賺錢邏輯!

最近,一位深圳客戶張先生的經歷讓我陷入深思:他掛牌3年的豪宅降價600萬才成交,而同期,他早年配置的香港儲蓄險保單,復利已突破6.5%。他感嘆:“早知把第二套房換成‘金融房產’,現在至少多賺300萬。”


我們先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麽房子不再是“最佳投資”了?為什麽我們整個社會的投資遷移,已經從空間資產,轉向時間資產了


時間資產的時代來臨

什麽是時間資產?時間資產就是金融資產,比如說可以跨期配置的存款、債券、股票、基金、保險養老金。


什麽是空間資產?房地產就是典型的空間資產。為什麽之前房產會大漲?因為以前人多、沒有進入到老齡化、少子化的進程,


圖片


人紮堆的時候,空間是稀缺的,所以房子就是昂貴的資產。但是現在人變少了,很多年輕人都不結婚、不生娃了,空間變多的時候,空間資產的價格就開始下跌了。但是人變少了,時間也變少了。


圖片


畢竟只有人這種高等生物,才能在有限的時間裏,發揮出創造和改變世界的價值。所以,人少的時候時間是稀缺的,它就變成了昂貴的資產。不動產是帶不走的,但時間資產是有流動性的,市場會賦予它新的價值。


所以我們會發現:“空間資產”時代結束,“時間資產”時代來了!


你的房子還能穩賺嗎?

很多人現在拋售房產是因為:


房子可能正在嚴重擠壓,一個家庭的現金流、“吃掉”他們的財富。


2023年香港豪宅價格下跌12%,內地一線城市租金回報率跌破1.5%。房地產稅試點、遺產稅風聲、跨境資金監管收緊,持有實體房產的隱性成本飆升;二手房平均成交周期拉長至9個月,急用錢時可能被迫“割肉”拋售。


實體房產的“重資產、低流動、高稅負”屬性,與當代財富管理追求的“靈活性、安全性、傳承性”已嚴重脫節。


圖片

當下是現金流為王呀!


如果你只把現金放到定期存款當中,它是沒有辦法形成現金流的。我們要註意資產的流動性。以史為鑒,我們來看一下日本。日本1994-2021年,它的資產配置發生了一個很大的變化。


首先,空間資產下降,存款占比上升,基金股票的比例變化不大,但是保險和養老金的占比,有所提升。


圖片


為什麽會出現這種變化?是因為日本受到了經濟泡沫的沖擊。


最典型的表現就是:

1、錢不值錢了:泡沫時期房價、股價瘋漲,後來崩盤,大家發現手裏的資產突然縮水,錢沒以前那麽“實在”了。

2、工作不好幹了:企業倒閉、裁員變多,老百姓掙錢更難,花錢也不敢大手大腳了。


30年的經濟衰退,導致日本金融資產的收益率接近為0,銀行存款利息接近0%,錢存銀行=貶值。


日本面臨的是:沒有什麽資產可以配置、什麽都不賺錢,幹脆就把錢存在那什麽都不管了。


低利率時代,日本銀行、保險、基金業的“生存法則”


還有一個深層次的原因是:


日本長期處於低通脹、通縮的一種狀態,他們會把錢會換成一些硬通貨,比如說黃金,然後把房產進行拋售。而且他們房子、汽車、手機、消費品的價格也都在下跌,在他們的價格都在下跌的情況下,會發現:


保險和養老金,反而會作為一個社會的基本盤呢?


因為一個國家的發展趨於成熟的時候,保險和養老金的比例都會隨之上升。


圖片


這是國家認知提升的一種表現。在美國、日本、歐洲的整個家庭資產配置結構當中,保險和養老金的配置比例幾乎高度一致,都在26%-30%之間。


金融房產的黃金十年正拉開帷幕

當磚頭水泥的舊時代謝幕,金融房產的黃金十年正拉開帷幕。聰明的投資者,早已把“產權證”換成了“保單號”。


很多人現在開始出手房產,也是意識到:

想40+後過得還不錯,現在就要開始為退休儲蓄,避免債務。


什麽是“金融房產”?為何它能碾壓傳統投資?

金融房產 = 香港保險儲蓄分紅險 + 家族信托架構‌,本質是通過美元保單構建“現金流永動機”:

收租邏輯:保單每年派發復利6%-7%的“租金”(分紅),且終身保證領取;
傳世產權‌:可指定受益人無縫繼承,0遺產稅、0遺囑認證費;
對沖風險‌:美元資產配置+多元貨幣轉換,抵禦單一市場波動。

圖片


舉個例子,30歲的人,買一套香港"金融房產",每年供款100萬,供5年,共投資500萬。

從第6年起,他每年可以領35萬,相當於每月約有3萬的穩定“租金”收入。


不僅足夠支付日常生活開銷,還能成為他的“提錢退休”的底氣,而且這份收益是終身的,可以一輩子享受這份穩定的現金流,無需擔心租金市場的波動。

此外,投保人還可隨時退保,增強了產品靈活性,便於應對經濟變動或緊急資金需求,保障財務安全。

到他90歲時,已累計提取1925萬,此時保單的剩余價值還有1512萬,增值近7倍!這樣的增值速度,遠超過傳統的房產投資!


圖片

香港儲蓄分紅險以其穩定的分紅收益和較高的分紅實現率,成為了投資者心中的“香餑餑”。香港儲蓄分紅險具有極高的增值潛力,就像滾雪球一樣,時間越長,雪球越大,收益也就越高。

大多香港儲蓄分紅險20年預期IRR接近6%,長期預期IRR在7%左右,能夠在保本的基礎上實現穩健增值。


圖片


盡管分紅收益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但依據監管機構的嚴格要求,保險公司需每年6月30日前在官網公開披露分紅實現率信息。


當前,大多香港保險的分紅實現率在95%~105%,這意味著非保證分紅有較高的實現可能性,為投保人帶來既穩健又可觀的最終收益預期


選擇用港險買一套「 金融房產」

香港“金融房產”的三大殺手鐧,金融房產在收益性、靈活性和稅務優化上實現‌降維打擊‌

1、美元資產+多元貨幣:收割全球紅利

香港儲蓄險以美元計價,直接掛鉤美聯儲加息周期,抵禦人民幣貶值風險;支持保單中途切換9種貨幣(如港幣、澳元、加元),對沖單一貨幣波動。



2、無限次更換“房客”:動態鎖定最高收益

自由調整資金分配至‌保誠、友邦、安盛‌等頂級保險公司的投資組合;每年根據市場趨勢自動優化“租客”(投資標的),無需人工操作。


3、“產權證”永不丟失:區塊鏈保單+家族信托

香港保監局強制要求電子保單上鏈,防篡改、可追溯;結合離岸家族信托,實現資產隔離、債務規避與代際傳承。


黃金為什麽值錢?黃金的價值到底在哪裏? - 交易經驗丨FxGoPlus


如果你手裏有多套房產,建議減持一部分,優先處置房齡超15年、租金回報率低於2%的“負資產”;保留一線城市核心地段房產(占總資產比例≤30%)。


換成能產生現金流的金融資產(如香港儲蓄分紅型、美元保單)。如果你還沒買房,別急著“高位接盤”,先建立穩健的金融資產組合。


記住:

利率下行時代,鎖定長期收益才是王道!

現金流比房價漲跌更重要!

保險&養老金,才是普通人最穩的“終身收入”!


動蕩周期,更需“壓艙石”邏輯

關稅貿易戰絕非短期事件,但香港儲蓄分紅險的‌法律屏障、貨幣彈性、稅務優化與長期復利‌,恰恰構成資產配置的“動態安全墊”。與其焦慮波動,不如以港險為錨,構建攻守兼備的財富護城河。


當然,任何投資都有風險,在選擇投保哪家保險公司產品時,應仔細了解保司的財務狀況、投資策略以及產品的具體條款和費用結構。同時,還需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目標,合理配置資產,避免盲目跟風或過度投資。


但總的來說,香港儲蓄分紅險以穩定收益、長期保障靈活變現稅收優勢等多種特點,選擇一套“金融房產”,或許能讓你真正實現“躺平收租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