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六大持股主權財富基金有大家熟悉的挪威央行投資管理公司、中國外管局外匯投資、新加坡政府外匯投資等。
(來源:老虎證券,2025年3月10日)
1、Norges Bank Investment Management
NBIM是全球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挪威主權財富基金的管理者。
挪威銀行投資管理公司是挪威央行的一個關鍵部門,擔負著管理挪威政府全球養老基金的重任。成立於1990年代,隨著挪威海上石油資源的發現和開發,該基金旨在為挪威的未來財政需求,尤其是養老金制度提供穩定的資金來源。
2、SAFE InvestmentCompany Limited
中國華安投資有限公司(SAFE Investment Company Limited),成立於香港,註冊資本為1億港元,外管局持有該公司發行的1億股份中的9999.9999萬股。
華安投資公司章程顯示,可投資各種金融工具,包括證券、外匯和商品等,代理外管局管理外匯儲備及經外管局所授權批準的其他所有相關貨幣財務事宜;在全球範圍內管理投資基金,以及管理國家外匯儲備或從事其他經中央銀行授權批準的業務。
3、GIC Private Limited
GIC(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私人有限公司)在1981 年成立,由新加坡政府全資擁有,負責管理新加坡的儲備。
資金來源包括發行新加坡政府證券和特別新加坡政府證券的收益、政府預算盈余以及政府出售土地的收益。GIC 的使命是實現良好的長期回報,以保持和增強這些儲備的國際購買力。
4、Kuwait Investment Authority
科威特投資局(Kuwait Investment Authority)是一個政府所有的獨立投資機構,負責管理一般儲備基金和未來基金,以及財政部委托其代表科威特政府管理的其他基金。
5、SAMA Foreign Holdings
SAMA外國控股公司成立於1952年,是沙特阿拉伯中央銀行下設的沙特阿拉伯貨幣管理局(SAMA)的投資部門。
據主權財富基金研究所稱,SAMA外國控股公司是世界第五大主權財富基金,截至2022年6月,管理資產凈資產(AUM)為4900億美元。
6、China Investment Corporation
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07年9月29日,組建宗旨是實現國家外匯資金多元化投資,在可接受風險範圍內實現股東權益最大化,以服務於國家宏觀經濟發展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的需要。中投公司下設三個子公司,分別是中投國際有限責任公司、中投海外直接投資有限責任公司和中央匯金投資有限責任公司。
各國主權財富基金對保誠股份的投資是對保誠保險的過去與未來發展直接肯定。
截止2024年9月30日,保誠新業務利潤23.47億美元,同比增長11%,年度保費銷售額高達46.38億美元,同比增長7%。
分紅數據波動:爭議背後的真相
2024年,保誠承受了不小的壓力。2022年美聯儲加息,引發債券收益率下降,股市和債市雙雙受挫,整個市場一片低迷。
這種惡劣的市場環境,不僅讓保誠部分產品現金價值實現率降至90% ,整個資管行業也都損失慘重。投資本就有風險,在漫長的周期裏,波動在所難免。
回顧2023年各家上市港險的財報,不是出現虧損,就是對關鍵數據避而不談。保誠如實反映市場變化,卻因此遭到不少無端指責。
但別忘了,2025年雋富實現率強勢反彈,以及其他長線產品30年來的優異表現,同樣是不可忽視的事實。保誠歷史上還有產品實現率高達168%,只是當時沒引起太多關註罷了。
堅守真實:數據無需包裝
大家在職場上都明白,匯報工作時可以運用一些技巧來美化數據。比如某個細分指標不理想,就展示整體的餅狀圖;某個因素出現偏差,就加入其他元素讓數據顯得平穩。這些手段,外行人很難察覺。
保誠作為市場的頭部企業,難道找不到擅長包裝數據的專業人士嗎?當然不是。保誠選擇不這麽做。它每年都會詳細公布每一款產品、每一種幣種、每一種繳費方式的數據,而且持續更新20 - 30年的長期數據。
這並非監管強制要求,保誠卻將其做到了極致。為什麽?因為全香港只有保誠擁有30年以上的歷史數據,它始終秉持“真實、細節”的價值觀。
這些詳盡的數據,表現出色時無人稱贊,一旦稍有下滑,就成了被攻擊的把柄。但保誠不為所動,堅持公開透明,只為保障客戶的知情權。
掌控細節:數據透明至關重要
當你購買一款產品,無論收益是漲是跌,你都有權第一時間了解詳情,而不是等到問題嚴重、突然暴雷時才後知後覺。
保誠公開30年的歷史數據,讓你對保單的每一處變化都了如指掌。收益上漲固然令人欣喜,出現下跌也難免讓人失落,但最糟糕的是,當虧損發生時你卻蒙在鼓裏。
再看雋富105%的實現率,這個數字本身固然值得慶祝,但更重要的是保誠長期以來對品質和真實的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