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凈值人群,選擇家族辦公室還是私人銀行?

圖片


家族辦公室VS私人銀行:頂級富豪的錢,究竟該交給誰打理?

胡潤研究院數據顯示,中國擁有億元資產的家庭已超13萬戶,財富管理需求呈現爆發式增長。面對全球市場的波動、稅務政策的調整以及家族傳承的復雜挑戰,超高凈值人群的焦慮早已從“如何賺錢”轉向“如何守住錢”。家族辦公室(Family Office)與私人銀行(Private Bank)兩大頂級財富管理工具,究竟該如何選擇?

一、服務模式:定制化VS標準化


家族辦公室的本質是“專屬管家”。  

單一家族辦公室(SFO):僅服務一個家族,團隊由法律、稅務、投資、信托等領域的頂尖專家組成,完全以家族需求為核心。  

聯合家族辦公室(MFO):服務多個家族,共享資源降低成本,但仍強調個性化方案。  


私人銀行則是“VIP中的VIP服務”。  

依托大型金融機構,提供標準化的高凈值服務套餐(如投資組合、保險、信貸)。  

優勢在於全球化的金融網絡和即時市場資源,但服務深度受限於銀行內部流程。


關鍵差異:家族辦公室像私人醫生,長期追蹤家族“健康”;私人銀行更像豪華酒店,提供頂級但標準化的體驗。


二、財富安全:隱私性與風險隔離


家族辦公室:  

通過離岸信托、基金會等架構實現資產法律隔離,規避企業經營風險、婚姻風險、遺產糾紛。例如某地產巨頭通過開曼群島信托,將千億資產與個人債務完全切割。  


私人銀行:  

隱私保護依賴銀行保密協議,但受制於CRS(全球稅務信息交換系統),跨境資產透明度提高。此外,銀行產品往往與機構自身利益綁定(如代銷理財產品),可能存在潛在利益沖突。


數據洞察:2023年新加坡單一家族辦公室激增300%,背後是亞洲富豪對資產控制權和隱私性的極致追求。


三、成本賬:每年花多少錢才劃算?


家族辦公室: 

年運營成本通常占管理資產的1%-2%。以管理10億美元資產計算,年支出約1000萬-2000萬美元。適合資產規模超3億美元的超高凈值家族。 

 

私人銀行:  

費率普遍在0.5%-1%之間,但隱性成本高(如產品手續費、超額收益分成)。  

臨界點測算:若資產規模低於1億美元,家族辦公室的固定成本(如雇傭全職CIO、租賃辦公場地)可能吞噬收益;而超過5億美元時,私人銀行的標準化服務難以滿足復雜需求。


四、傳承規劃:誰更能破解“富不過三代”?


家族辦公室:  

深度介入家族治理,通過家族憲法、接班人培養計劃、慈善基金會等實現價值觀傳承。  

案例:洛克菲勒家族辦公室運營140年,六代子孫仍穩居頂級富豪圈層。  



私人銀行:  

側重金融工具運用(如保險金信托、慈善信托),但對家族矛盾調解、下一代教育等“軟性需求”介入有限。 

趨勢觀察:中國80%的創一代面臨代際傳承,但僅12%的家族制定了書面傳承計劃——工具背後更需家族文化的系統性構建。


五、全球布局:資源網絡的隱秘戰爭


私人銀行:  

瑞士信貸、瑞銀等機構擁有百年全球布局,可快速調用各國資本市場資源,適合需要頻繁跨境交易的客戶。 

 

家族辦公室:  

通過自主搭建“生態系統”(如直接投資海外地產、並購酒莊、配置私募股權),實現資產多元化。香港鄭氏家族通過家族辦公室控股歐洲電信、澳洲能源等關鍵資產,形成抗周期堡壘。


終極選擇:不是二選一,而是動態組合


1.資產規模:1億美元以下優選私人銀行;3億美元以上可設立單一家辦;中間地帶考慮聯合家辦+私人銀行互補。  


2.發展階段:創一代聚焦財富增值選私人銀行;成熟家族需解決傳承問題必建家辦。  


3.控制權偏好:追求絕對主導權選家辦;傾向借力機構資源選私行。


結語


財富管理的本質,是資源、權力與時間的博弈。私人銀行提供“觸手可及的金字塔頂端服務”,而家族辦公室則構建“跨越世紀的財富堡壘”。
選擇的關鍵,在於認清家族的真實需求:你需要的究竟是一把打開金庫的鑰匙,還是一座專屬的金融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