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到一份《胡潤2024中國高凈值人群家族教育報告》。不同於以前的財富報告,只講高凈值人群的財富現狀和投資等,這份報告裏還提到了高凈值人群自己是怎麽自我提升,以及怎麽看待孩子教育的。
特別是孩子教育這塊,就讓我很好奇想看看大家的理念是怎樣。
我們得先看一下,這份報告討論的“高凈值家庭”是怎麽定義的。
胡潤報告把家庭凈資產達到600萬人民幣以上或者擁有600萬人民幣可投資資產的,定義為“富裕家庭”;擁有千萬人民幣的家庭凈資產或者可投資資產的,定義為“高凈值家庭”。
很顯然,家庭凈資產達到千萬要遠遠比可投資資產達到千萬要容易得多,特別是大部分資產都是房產的情況下。
所以,擁有千萬凈資產的家庭總共有208萬戶;而擁有千萬可投資資產的高凈值家庭,只有110萬戶,少了一半。
並且,根據胡潤的報告,2024年兩種算法下的高凈值家庭數量都是負增長!
備註一下:
① 家庭凈資產是指家庭所擁有的能以貨幣計量的財產、債權和其他權利的總和減去家庭總負債。其計算公式為: 家庭凈資產 = 家庭總資產 -家庭負債額度,家庭總資產包括房產、存款、股票和債券的投資凈值、保險單的現金價值、專利等無形資
產的估計價值等等。② 可投資資產指剔除自住性房地產和流動性較差的資產後的現金/ 存款、股票、基金、債券、房產、另類投資品等財富資產。
高凈值家庭有86%來自於企業主和金領,職業股民只有8%。
有人問我:能怎樣投資才能跨越階層?這個數據已經很直接告訴你了。如果你連金領階層都達不到,還想靠投資跨越階層?想什麽呢?
接下來,我們看看高凈值家庭對待孩子教育的看法。
在孩子處於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不同階段,培養的方式自然是不一樣的。
如果孩子還比較小,高凈值家庭優先選擇是去做社會實踐和公益、旅遊、科普活動,以及閱讀。
不過,在高等教育階段,工作、歷練的機會就排在了第一位,如果有能力的話,我相信高凈值家庭會創造機會讓孩子早些進入到自己的企業工作,準備接班。
在培養孩子藝術特長方面,書法竟然是排在第一位的!雖然我小學四年級開始也上書法課,但我自己思考讓孩子學習什麽藝術特長時,暫時還沒考慮過書法。
高凈值家庭在帶孩子參加體育運動方面,並沒有什麽過於特別,大部分還是以跑步、遊泳和球類運動為主。
不過,登山也在其中,還有50%的比例,這個讓我想到我們家娃,平地上走幾步路就開始喊累要抱......
在選擇孩子讀大學的專業方面,高凈值家庭普遍的“專制”還是讓我感到有些驚訝的。
孩子就讀什麽專業,竟然大部分傾向於家長來決定——我相信大部分是爸爸來拍板。
當然,有些企業主家庭,希望孩子就讀某些專業從而方便接班。並且,能夠賺到錢的男人(或女性)必定要非常自信,堅信自己的判斷,把控欲極強,所以對於孩子教育方面,也必然屬於他的“決策範圍”。
對於孩子的最高學歷,大部分還是由孩子自己意願來決定,畢竟這事兒根本就強求不來。
不過,職業投資者卻比企業主和金領更加希望孩子能夠讀到博士。作為曾經的博士研究生,我對此表示完全無法理解。大部分博士其實並不能適應企業的人際關系處理......
在孩子的學費預估支出方面,我覺得這個數字可能是偏低的。特別是考慮留學的話,這個金額完全不夠。
如果是從幼兒園到中學畢業,整個投入在500W左右我是可以理解的。但若是考慮最高教育階段,特別是出國留學的話,那麽這個金額我覺得依然是低估了的。
有個讓我挺驚訝的,竟然有女兒的家庭,更希望女兒出國留學??這是為什麽呢?
是因為男孩要留在身邊繼承家業?
這跟我的理念完全不符,哈哈。
大部分讓孩子留學的家庭,多半都會選擇高中就出國留學。
而這也意味著,父母其中一方或者雙方需要出國陪讀。在我看來,這種夫妻可能異地的代價還是相當得高。
對於高凈值家庭而言,孩子就算出國留學,也是計劃回國工作,繼承家業或者能夠繼續獲得家庭的人脈。
所以出國留學確實只是一種豐富人生閱歷的方式。
只不過,如果孩子過早地出國,已經習慣國外的文化,是否還能適應內地的職場氛圍?這點是要打個問號的。
最後,接班從來就是一個難題,特別是孩子有沒有足夠的能力,有沒有足夠的意願?
幸好我們這代人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如同香港那般“豪門鬥爭”出現的概率不會太大。
每個家庭對於孩子的期待都不同,大家各有各的生活方式。
有人期望孩子是學霸,上Stanford、MIT,去爭取一下諾獎,為國爭光(這個國也有可能是美國,哈哈)
而我則期望孩子開開心心地過平淡的日子,能經常回家吃個飯,不用太有出息,未來能夠有個幸福的家庭就好。事業?她只要有人生目標,做喜歡的事兒就行。我反而沒有任何意願讓她成為保二代,特別是誰知道十幾二十年後,保險人是不是都被AI給替代了?
我非常認可一句話:你焦慮的不是孩子的成績,而是你沒有為孩子兜底的能力。
該怎麽做,很明顯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