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歲巴菲特公布遺產分配計劃,香港富豪家族是如何進行財富傳承的?

“死亡總是會來,它會讓人生變得無常而殘酷。有時候它會造訪繈褓中的嬰兒,有時候它時隔一個世紀才來找你。回首往事,我已經非常幸運了,不過代價就是現在我的孩子都已經時日無多了,他們分別是71歲、69歲和66歲。”



 

這是現年94歲的巴菲特在當地時間11月25日給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以下簡稱“伯克希爾”)的股東們寫的一封信的開頭。

 

“股神”巴菲特宣布將繼續捐出巨額財富,並分享了迄今為止最詳細的遺囑計劃。

 

當地時間11月25日,巴菲特旗下伯克希爾·哈撒韋公司(下稱“伯克希爾”)發表聲明,公司董事長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再次進行“感恩節捐款”,將1600股伯克希爾A類股轉換成240萬股B類股,捐給由其3個子女負責的4個家族基金會,這些股票價值約11億美元。伯克希爾A類股是全世界價值最高的股票之一,一股的價格達到71.6萬美元。



 

在長達三頁的股東信中,94歲的巴菲特詳細地分享了自己的遺產分配計劃,以及自己的財富觀念。巴菲特表示,這次捐贈後,他持有的伯克希爾A類股減少至206363股,自2006年承諾捐出99%的財富以來已經減少了56.6%。話雖如此,巴菲特依然擁有15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8萬億元)的身家,也是全球第七大富豪。



 

巴菲特這次將1600股伯克希爾A類股轉換為240萬股B類股,再將這些B類股分別捐給四個家族慈善基金。

 

這只是他為後事安排的啟動動作,在信中他還詳盡地闡述了自己的後事安排計劃。


圖片

 

巴菲特明確提出,他的遺囑計劃的核心思想是:巨富的父母們需要給孩子們留下一筆合適的錢,它足夠讓他們做自己想做的事,又不足以讓他們無所事事坐吃山空一輩子。

 

巴菲特還表示,他仍將堅守2006年的承諾,將自己在伯克希爾的全部股份捐給家族慈善基金。巴菲特稱,伯克希爾的股份占他個人總財富的99.5%,也就是說他最終留給他三個孩子個人的遺產總共只占他個人財富的0.5%。

 

巴菲特談到事先制定遺囑計劃的重要性,他曾經指望自己的已故妻子蘇珊能活得比自己更長,幫他保管和分配他的巨大財富。不過當蘇珊在2004年去世時,她將自己名下30億美元的財富絕大部分都捐給巴菲特家族的基金會,只給每個孩子留下了1000萬美元。盡管這樣,他們的三個孩子在當時仍然沒有完全準備好接收這筆“巨款”。不過如今他“完全相信三個孩子的道德品行,以及他們有能力管理好我留下來的龐大慈善基金”。

 

巴菲特還寫道,很多富人朋友向他請教如何管理如此龐大的慈善基金,他表示他制定了一個基本的規則:任何基金的變動都必須三個孩子同時簽名才能生效。巴菲特認為,這樣做能夠避免孩子們產生私吞資產的自私想法,因為其他二人一定不會同意。而且他的三個孩子從小和具有相同價值觀的叔叔輩一起成長,他們的一舉一動也會受到巴菲特核心朋友圈層的“監督”。巴菲特稱,自己的安排也不適用於“八九個孩子”的龐大家庭。

 

圖片


此外巴菲特還建議,“在自己的遺囑簽字之前,應該先讓孩子們來讀一讀,並且給他們解釋你的邏輯。避免有的孩子不理解,會自己去琢磨你為什麽這樣安排。”

 

巴菲特表示,他和芒格見過許多因為遺囑分裂的家庭,因為一些遺囑會讓繼承者感到困惑,甚至憤怒。尤其是當兒子比女兒獲得更多金錢或更重要的地位時,嫉妒心以及對兒時經歷的不滿都會被放大。

 

兩人也見證過一些富有家庭在事先討論過遺囑後,變得更親近的案例。巴菲特提問道:還能有比這更令人滿足的事情麽?

 

巴菲特在信中表示,自己的長壽也有不好的一面:自從他2006年作出捐款承諾以來,到今年3個子女的預期(剩余)壽命已經大幅縮短:三人現在分別是71、69和66歲。

 

巴菲特強調,自己沒有打算建立一個家族傳承的商業帝國,或者制定超越子女這一輩的財富計劃。因為他完全了解並信任3個孩子,至於孫子輩和更年輕的後人們,他就無力做出安排了——在分配巨額財富時,他們的優先事項、智慧和忠誠無法預測,同時那時整個慈善的環境也有可能大相徑庭。

 

所以這就引出了一個問題:巴菲特的子女們年紀也都不小了,而分配巴菲特巨額財富的事業很有可能會比他們的壽命還要長。


圖片

 

巴菲特在信中披露,已經指定了3名潛在的“繼承受托人”,可能在未來接替其子女分配財富。他們的年齡要比3個孩子稍年輕一些,均為巴菲特的孩子所熟悉,也被全家人認為是合適的人選。巴菲特沒有披露具體的名字,僅強調這些人都在“候補名單”上,他依然希望能由3個孩子親手分配他的財富。

 

巴菲特還在信中回顧了自己人生中的種種,稱他“很早就確信”自己會變得富有:“在寫下這些文字時,我依然覺得自己從1930年出生在美國成為一名白人男性開始,就一直處於一連串幸運事件中。”這種幸運促成巴菲特形成了一種“慈善哲學”,並將其傳遞給子女以及伯克希爾的其他股東。

 

他希望自己的後人能將他一生積攢的龐大財富好好用於慈善事業。“任何人都不能背叛我和查理(已故合夥人查理·芒格)建立起來的崇高慈善動機。”



 

時間最近的,呂誌和博士,香港嘉華集團及銀河娛樂創始人,於2024年11月7日逝世,享年95歲。作為著名實業家、慈善家,他對香港及亞洲經濟和社會貢獻巨大,其家族傳承安排和財富管理方式也備受關註。


圖片

 

呂誌和家族傳承安排:各子女分別負責不同的業務板塊

 

呂誌和一生只娶了一位夫人-一趙錦屏,兩人育有3子2女。大兒子呂耀東,二兒子呂耀南,三兒子呂耀華,大女兒呂慧瑜,小女兒呂慧玲。


圖片

圖片


呂誌和曾表示,他竭力做到公平,但希望將來家族不要分散。因此在家族財富分配上,他確立了“分工不分家”的分配政策,按地區及業務分別由:

 

長子呂耀東負責澳門博彩業業務以及旗下建材業務的經營;

次子呂耀南負責歐美地區未上市的酒店和房地產業務;

三兒子呂耀華負責香港及東南亞地區的房地產業務;

大女兒呂慧瑜負責香港酒店業務的經營;

小女兒呂慧玲負責香港嘉華集團的行政工作。

 

為了控制香港嘉華集團的核心業務(上市公司),2012年,呂誌和就以設立人身份成立了兩支家族信托,其中一支家族信托持有銀河娛樂的股份,受益人包括呂誌和、呂耀東及呂慧瑜;另一支家族信托持有嘉華國際股份,受益人是呂誌和、呂耀東、呂慧瑜和呂耀華。

 

“分工不分家+家族股權信托”:香港富豪家族的財富傳承方式

 

像呂誌和家族這樣“分工不分家”的財富傳承方式在香港還是比較常見的。

 

霍英東財富傳承安排也是一個典型的“分工不分家”的範例。


圖片

 

霍英東是香港著名的實業家,其家族產業涉及多個領域,包括地產、建築、航運、酒樓及百貨等。他通過獨特的商業眼光和艱苦的努力,積累了巨額的財富。為防止家族內鬥,霍英東在1978年5月立下遺囑,指定由其胞妹夫婦、長房長子、二子為遺囑執行人及受托人,對各房遺產分配作出安排,並表示,在他逝世後20年內,不得分配剩余遺產,各房可按月支取生活費。同時,他還規定了13個子女每一個人具體的工作範圍,以確保家族事業的穩定和持續發展。具體而言,長子霍震霆負責體育事業,二兒子霍震賽負責南沙發展項目,三兒子霍震宇負責在港的業務。而二房和三房的子女則因不能經商,轉向了教育行業。

 

這種“分工不分家”的傳承方式,在家族產業業態眾多且復雜的情況下,能夠實現後代成員各司其職,讓每位家族成員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內發揮最大優勢,從而推動家族企業的多元化發展。然而,隨著家族代際人口逐漸增加,家族可供分配產業的有限性,以及家族內部的不同產業具有不同的規模和前景,極有可能導致家族成員財富分配不均衡,不僅可能引發家族成員之間的不滿和矛盾,還可能影響家族企業的凝聚力和穩定性。

 

此外,通過家族信托持有公司股權,避免家族核心產業股權被分散也是香港富豪家族財富傳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比如,李嘉誠早在1980年就設立了家族信托基金Li Ka-Shing Unity HoldingsLimited(LKS Unity),用來控制包括和記黃埔、長江基建、長江實業、電能實業、赫斯基能源等22家上市公司的股份。李嘉誠、李澤鉅、李澤楷分別持有該公司的三分一權益。不過,2012年,為了避免兄弟爭產類似的家族紛爭,李嘉誠修改了家族信托基金的權益安排,原本由幼子李澤楷持有的三分一權益轉給了長子李澤鉅,令李澤鉅持股量增至三分二,余下三分一繼續由李嘉誠持有,同時李嘉誠將家族現金類資產給予幼子李澤楷。由此,長子李澤鉅主要負責龐大的房地產業務,而幼子李澤楷側重於現金收購業務,業務範圍涉及影視、電視及媒體公司。


圖片

 

目前香港的多數富豪家族處於初代向二代、二代向三代的過渡階段家族企業傳承,矛盾雖有但不突出。不過,從古今中外財富傳承的歷史來看,即便搭建了家族傳承財富的所有權結構,並不能確保實現財富久遠傳承的目標。為了實現財富家族的有序傳承,家族還應構建一系列規範、制度與機制,也就是家族治理體系,為家族的久遠目標保駕護航。家族治理體系能夠全面與系統地應對家族金融資本、人力資本、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面臨的各種困境與矛盾,是財富家族實現基業長青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