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關延遲退休!最新消息→

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一次會議10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第一次全體會議。會議審議了國務院關於提請審議關於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決定草案的議案。為什麽要實施這項改革?改革實施的經濟社會背景又是怎樣的?


專家:改革主要目的是應對人口老齡化


“十四五”規劃和黨的二十大報告都明確提出,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在“十四五”規劃中,“逐步延遲法定退休年齡”被寫入了“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章節。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議》對健全人口發展支持和服務體系作出部署,提出“按照自願、彈性原則,穩妥有序推進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改革”。專家表示,這也表明改革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應對我國人口老齡化。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社會戰略規劃研究室副主任關博表示,當前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最基本的一個國情,而人口高質量背景下,迫切需要進一步釋放社會的勞動要素資源潛力,推動整個全要素生產率達到一個更加適宜的水平。無論是人口預期壽命的延長,健康水平的提高,特別是社會生產能力的改善,讓勞動力與社會生產的結合方式,過去幾十年裏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些都為調整相應的政策提供了一個客觀的條件和政策的可能性。


我國2035年左右將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


“十四五”規劃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議》中,“延遲法定退休年齡”的內容都被放在了與人口發展有關的部分。那麽,我國的人口總體發展情況和老齡化程度有哪些變化?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總人口規模為5.4億,截至2023年總人口已經達到14.1億人。人口數量總體快速增加的同時,人口發展也剛剛跨過兩個重要轉折點。


一是從人口出生情況來看,中國從2022年起出現人口負增長,2023年延續負增長態勢。


二是65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於2021年達到14.2%。


按照國際上的一般劃分,這標誌著繼2000年中國以7%的老齡化率進入老齡化社會之後,從此進入中度老齡化階段。據預測,2035年左右,60歲及以上老年人將突破4億,占比超過30%,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到2050年前後,我國老年人口規模和比重將達到峰值。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趙忠表示,法定退休年齡制度在20世紀50年代確定以後,事實上一直沒有進行比較大的調整或改變,根據當時的人口狀況、經濟發展來制定的政策體系,和現在的人口結構和社會經濟發展是脫節的。


實際上,老齡化的一個重要原因來自一個積極的變化,就是人口預期壽命的大幅度提高。2023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已達78.6歲,健康預期壽命,即在身體健康狀態下的生存年數也顯著提高。並且,隨著科技發展和經濟結構的改變,純粹依賴於重體力的勞動在大幅減少,更多的是知識型、技能型的崗位,這為延長工作年限提供了更多可能。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院長趙忠表示,預期壽命增加,意味著可以繼續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年齡也增加了。通過制度性的改革,可以更好地來增加國家勞動力的規模,事實上對於一個國家的社會經濟發展起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延遲退休改革決定提請審議,怎麽看?


退休年齡為何要延、會影響就業嗎?新華社記者多方采訪了權威專家。“延遲退休是為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推出的重大改革,有助於我國人力資源的充分利用。”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院長莫榮表示。


我國現行法定退休年齡為男職工60周歲、女幹部55周歲、女工人50周歲。


“這是上世紀50年代根據當時的人均預期壽命、勞動條件、用工方式等確定的。與70多年前的情況相比,當前人均預期壽命、受教育年限、人口結構及勞動力供求關系都發生了深刻變化。”莫榮表示,相應推遲退休年齡,可以說是一種必然趨勢。


圖片


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相比,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從40歲左右提高到了現在的78.6歲,同時勞動者受教育年限大幅增加,參加工作的時間明顯推遲。另一方面,我國16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數量持續下降,60歲及以上老年人卻不斷增多。


“延遲退休更深層次的意義在於優化人力資源配置,提高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和效率。”中國人口學會副會長、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原新說。


公眾不僅關心延遲退休改革本身,與之相關的就業等民生問題也備受關註。一方面,有人擔心延遲退休會增加青年就業的難度;另一方面,隨著競爭壓力加大,大齡勞動者會不會更難獲得就業機會?


“公共政策調整有一個基本原則,那就是對社會的沖擊和波動越小越好,延遲退休也不例外。漸進式推進,意味著短期內向社會釋放的勞動力規模不會太大,對就業市場的影響總體是有限的。”原新說。


“從人力資源市場供給看,允許一部分有意願、具備條件的大齡人員繼續工作,可以中和部分減少的勞動年齡人口。”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董克用認為,從長期看,延遲退休也有利於保持勞動參與率。


對於青年就業崗位,董克用表示,主要依靠經濟發展的增量而非存量來提供。“年輕人和大齡勞動者青睞的行業有交叉,但重疊度並不高。年輕人更願意去互聯網、數字經濟、新興產業等就業。”


“對大齡勞動者就業問題,則需打破‘35+’年齡門檻,創造更為公平的就業環境。”董克用說。


事實上,針對公眾反映的突出問題,一系列舉措正在相繼推出。

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部門接連下發通知,分別就加強人力資源市場規範管理、改進和規範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推出一系列新舉措,包括加強對就業歧視行為監管,對發布含有歧視性內容招聘信息的加大懲處力度;要求招聘不得設置歧視性、指向性以及不合理的限制性條件,堅決杜絕“蘿蔔招聘”“因人畫像”“近親繁殖”等。


“相信如果延遲退休改革決定審議通過,相關部門還將在促進就業、規範招聘市場秩序、維護勞動者權益等方面持續發力,以更有針對性的舉措,著力保障勞動者高質量充分就業。”原新說。